安妮怎麼了 讓急救教育結合創新影音(校園記者投稿)

【中嘉台北新聞 校園記者苗景宏、陳彥羽/台北市報導】「安妮怎麼了」的創辦人楊翔文,看到了台灣急救領域中教育工作的部分較少受到重視,且在教育層面上也缺乏新的學習方式,因此創立團隊投身救護醫療的教育研發。利用情境影音的方式,搭配上急救知識的仔細解說,甚至開設各種因應不同場域所設計的客製化課程,來讓急救專業推廣進入民眾的生活。

選修課與實習 踏入急救領域的起點

大學就讀土木系的楊翔文,當時也在校內積極參與影音性質的社團,甚至培養出了拍影片的興趣,讓他在畢業時就成立了自己的影音工作室,也為日後拍攝急救教學影片的工作,打下扎實的影音基礎。

但在急救領域中啟蒙楊翔文的關鍵,是一堂大學時叫做「民眾基本救護」的選修課。在課堂中開始接觸了急救的相關知識,且該堂課在學期末提供了實習的機會,可以跟著消防局救護車去認識急救現場的樣貌。

楊翔文提到了一個在實習過程中,令他印象深刻的案例。在一次的晚餐時間,一位爸爸在餐桌旁突然倒下,女兒見狀後替爸爸報案。救護人員抵達後,女兒跟著救護車到達醫院。他看見了,當那位父親被送進急診室時,他的女兒在外頭開始崩潰大哭,甚至腳軟跪了下來。

當時僅大三的楊翔文,一個人崩潰的畫面對他而言是相當震驚的。從那一刻起,他也開始有了「急救就是在某個時間,你去做某件事情,就有機會去改變他的一生、他的家庭、他的一切」如此的想法。

後來楊翔文在參加救護技術員的課程時,他發現了急救領域當中卻乏有效的學習方式,像是急救員有很多需要技術類型的操作,但當時的救護員卻只能夠看課本的文字、照片來學習相關技術,很多細節也沒有辦法好好表示,這也讓他了萌發了將急救框架變成影音的念頭。

兼顧不同群體 打造完整教育系統

楊翔文說:「二O一八年已是YouTube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能在YouTube上學習如何煎牛排,沒道理不能透過影音的媒材來學習急救。」

他認為影音媒材對於學習來說是更有效率的工具,不論是用耳朵聽還是用眼睛看,都更有助於學習,好的影音媒材比起原始的面授教學,可以大幅縮短學習的時間。因此楊翔文開始將當時自己所創立的影像創作公司,與急救知識作結合,產出急救知識的相關影片,也是現在的「安妮怎麼了」團隊。

目前安妮怎麼了已經產出超過上百隻的影片,其中又能粗略的分為兩大類,一類則是給予專業救護技術人員,另一類是給一般民眾的教材。在專業救護人員有製作了初、中、高級救護技術員的教材,但是急救並非只是救護人員的專利。為了打造更完整的救護系統,開始研發給民眾版本的教材,讓學習急救的門檻能夠降低,成為更完整的教育平台。

↑緊急救護教學拍攝過程。照片提供/安妮怎麼了

好事多磨的影音製作之路

團隊拍攝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當中遇到了像是找不到示範人員、找不到拍攝相關器材等等問題。救護技術員中分為三個等級,初級救護員(EMT-1)、中級救護員(EMT-2)、高級救護員(EMT-P),三個等級能施行的救護項目也有所差異,如初級救護員可以做病人生命徵象評估,中級救護員可以給喉罩呼吸罩使用,高級救護員能依預立醫療流程執行電擊術。

拍攝急救相關的影片,楊翔文希望能夠找到最高等級救護員(EMT-P)來做示範,但當時二〇一八年全台有EMT-P資格的人數僅不到一百人,而這些救護員又大多在消防單位或是國軍當中,加上需要拍攝前置漫長的練習,多數消防人員、國軍難以配合如此長時間的拍攝工作。

不僅如此,安妮怎麼了也不是專業的訓練單位,因此非常難獲得急救相關的器材。起初的拍攝內容可能只需要和一個訓練單位合作,就能夠借到足夠的器材,但到了後期的拍攝,因為內容層級越來越高,可能必須要同時跟七、八個訓練單位合作,才能夠湊齊拍攝需要的器材。

↑緊急救護教學道具-安妮。攝影/苗景宏

因應場域變化 客製急救教學

在團隊所做的輔助醫療當中,又分別為兩個部分,民眾與專業人士,兩者的教學方針有所不同,在課程設計上也需要客製化量身打造。

楊翔文表示,給民眾的教材主要是希望當真正緊急狀況來時,民眾面對相對應的情況,可以做出最合適的處理程序。畢竟急救並非是民眾的工作,學習完後可能過了好幾年才會遇到需要急救的狀況。

不僅如此,在拍攝時,團隊講究真實情境的模擬,除了拍攝場景多用路邊、公園等生活場域,並設計現實生活裡可能發生的急救情境,讓民眾碰到緊急情況時,可以減去經驗轉換帶來的麻煩。像團隊就有拍攝過,孫子與阿嬤在路邊散步,阿嬤突然昏倒的情境。影片中結合真實的道路場景,在教學時也並非是要求觀眾記住傳統「叫叫CD」的口訣。而是將口訣所代表的步驟、行為,有順序的呈現出來。

↑叫叫CD流程圖。圖片來源/安妮怎麼了。製圖/苗景宏

從最一開始的拍打病患雙肩(叫),撥打119並請人拿AED(叫),同時配合119人員確認是否有正常呼吸。開始心肺復甦術(C),聽從指示使用AED(D)。影片利用情境劇的方式,讓觀眾了解到急救的正確步驟以及程序,讓真正面臨狀況時,可以能夠有最直接的作為。

不同客群的設計 讓每一人都有急救的角色

但相對於民眾而言,給專業人士的教材內容就會純淨一些。不會有太多情緒、外界的因素,就是將內容、程序好好地講清楚,讓專業人士在未來應用時有一個很明確的程序可以遵行。

團隊課程專員陳鋇涵也提到,在不同的場域,團隊會和講師做規劃,再對客戶端說明,讓客戶理解到課程是非常「接地氣」的,像團隊有針對過重機訓練場等不同場域,來作客製化的課程設計,讓學員在參與完後可以實際發揮在他的場域中。讓大家都能理解到自己在急救系統中所能扮演的角色,以及了解到自己所能夠做的事情。

↑緊急救護教學影片拍攝現場。照片提供/安妮怎麼了

全新教學方法 縮短時間提升效率

除了教材的開發,楊翔文的團隊也致力於教學方法的改進。以往民眾對於急救教學的印象,可能停留於到指定地點聽講授課,結束後再進行考試,這過程當中會花費大量的時間。

而團隊則將線上、線下做結合,民眾可以先在網路上自行看影片學習完後,到實體合作定點進行平均四十五分鐘的操作課程,且當中每個人都能分配到一具訓練用的人體模型安妮—來做實際練習。

課程當中也會搭配「刻意練習」的模式來操作,例如安妮可以和手機APP來連線,在按壓的過程中,APP會給出即時的反饋,如按壓力道不夠、速度不對等。透過教學方法的改善以及刻意練習的方式,可以將授課的時數大大的縮短,且學習的效率也能夠有效的提升。也將課程利用工作坊的形式推廣給對於急救有興趣的民眾,以及國高中的健教老師,讓民眾都能夠了解課程的內容。

急救教學的下一步

在未來展望的部分,楊翔文也談到,希望團隊可以做到人才培育以及倡議行銷。因為在教育研發的工作上,能夠找到擁有急救知識又了解寫作的人才是較為稀少,多半也有其他的工作選項可以選擇。因此團隊開始招募實習生做培育,挖掘在校園中對急救有興趣的學生,讓他們知道如果在急救領域想要更深入,其實還有很多能力可以培養,或是開發原先就已有急救知識學生的興趣。

在倡議行銷的部分,目前有和急救相關APP進行合作,或是協助相關協會來推廣共同的理念,讓專業人士了解相關問題,也讓更多人認識急救領域,這將會是在未來,安妮怎麼了希望能在急救生態中所扮演的角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