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用20億個免洗杯 循環租借杯登場(公民記者)
(中嘉新聞 校園記者 曾湘琦、李珮瑄/台北採訪報導)
到處林立的飲料店,街上人手一杯手搖飲,這是台灣人日常生活的寫照。不過,為了滿足一時的口慾,幾分鐘就丟掉的飲料杯,一年累積起來的數量卻相當可觀。 雖然減塑十年間,民間與政府合力推廣環保杯,希望民眾以實際行動友善環境,不過理想與現實仍有一定的差距。為此,近幾年出現「循環租借杯」,不只能兼顧環保與便利,同時更消除衛生疑慮,實踐循環經濟。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台灣人一年可以用掉20億個免洗杯,堆疊出來的高度,經由換算相當於13萬座101大樓,比10年前環保署公布的舊數字增加5億個,且若算進三級疫情後外送平台的訂單量,數量更是多到難以估計。
環保署於2011年祭出環保杯獎勵措施,要求店家提供環保杯優惠方案,鼓勵消費者自備環保杯。不過直至去年,實際使用率仍不到一成,絕大多數的民眾認為自備與清洗都不方便,環保杯因此面臨成效不彰的問題,減塑腳步遲遲不見進展。 號稱與杯子只有一張悠遊卡的距離,一群就讀台大森林系的學生看見環保杯的問題,從校園推廣到周圍的商圈,逐步向外推廣「循環租借杯」。
租借與歸還全靠機器掃碼,不僅可以填補環保杯的缺點,為消費者提供永續使用的飲料容器,還可以為店家考慮成本效益,比買進一個塑膠杯的價格還要便宜。 循環杯團隊也會負責到店家、自助歸還站收集喝過的容器,並將清洗杯子的工作外包給專業清洗廠,經過洗滌消毒後,就像全新的杯子一樣。 短短一年的時間裡,他們已經成功減少一萬兩千個免洗杯。
社長丁啟詔表示,塑膠杯並不是低劣的物品,只要改變塑膠材質與消費者的使用方式,一個塑膠杯也可以循環再利用。一旦它的生命週期到了,負責永續杯的團隊也有一個完善的供應鏈可以將它回收再製。
擁有「飲料王國」稱號的台灣,雖然在回收免洗塑膠容器裡,PP杯依然佔最大宗,不過隨著手搖飲料店持續加入環保前線,站在人來人往的商圈裡,可以發現租借杯的身影已不再陌生,還有一位支持循環杯的飲料店老闆娘微笑說:「用這個杯子,鮮奶會放更多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