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照顧老人 通化社區關懷據點在地快樂老化

台灣已進入高齡少子化的社會,銀髮族的長照議題,目前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畢竟家裡有一個長照病人,家庭負擔將相當沉重。到底要如何去預防長者的失智與失能呢?我們來看看基隆市中山區的一個社區關懷據點,他們是如何用愛心跟耐心來逐步落實?


畫面上這個91歲高齡的阿嬤在外籍看護工的陪伴下,從家裡出門來到社區的關懷據點上課,很難想像阿嬤原本是輪椅族,行動不便,後來在社區里長與志工的鼓勵下,固定來到關懷據點規律活動後,已經恢復到能慢慢的行走,甚至可以跟著老師做運動。
 

這個讓人感動的畫面,背後有許多無名英雄,因為許多愛心志工的付出,統合人力和物力讓這一個關懷據點能夠有系統的運作。特別的是,服務志工的平均年齡都是65歲以上,可說是銀髮族在照顧銀髮族,老人照顧老人。關懷據點中年紀最大的志工是92歲的這位林老太太,手腳俐落,完全看不出實際年紀,阿嬤很開心能為社區服務,同時也常常快樂地陪著社區長者一起活動筋骨,。
 


這個通化社區照顧關懷據點裡面有兩位靈魂人物一個是當地的通化里里長徐麗玲,另外一位是通化社區理事長張桂玉,其中社區理事長張桂玉多年前曾經罹患癌症,一度陷入人生的低潮,後來透過服務社區的熱情,用開放心情與癌症和平共處,一起和里長徐麗玲攜手關懷社區長輩,鼓勵銀髮族走出來多運動,延緩失智失能。


為了銀髮長者的健康,關懷據點規劃了很多運動課程,像這位帶長輩運動的老師不說您可能看不出來,他也快70歲了,活動力跟年輕人一模一樣,用實際行動鼓勵長輩們走出來參與團體活動可以延緩老化失智。

 

從上課的畫面看得出來,在老師的愛心教導下跟社區志工互相關懷的力量,鼓勵了許多在地和周邊的銀髮族都來到關懷據點做運動,讓老年生活變得健康又精采。

在長照2.0裡面,除了重視已經臥床長輩的照顧需求之外,另外重要的一環則是預防更多年長者走到臥床的那一步。從據點就可以看得出來,在地方的角落有許多人默默的無償付出,用行動來落實長照2.0的精神。另外也凸顯照顧者這方面的資源也需要被重視,給予更多的資源與關心,將喚起在地有更大的熱情來深化預防工作,延緩老人的失智與失能。
尤其台灣已經實際面臨高齡少子化的嚴重危機,以基隆來說,112年的統計,基隆0-14歲的幼年人口比例為9.64,而老年人口比例為20.24%。而基隆的老年人口比例20.24%,還高於全國老年人口比例18.34,已經進入了超高齡社會。像這種由銀髮族照顧資深銀髮族,已經不是單一的現象,因此政府相關單位必須努力的就是,鼓勵更多的長者透過參與跟行動,這樣才有辦法面對高齡少子化的這波衝擊,期盼大家都能健康老化,在地老化,避免失智失能,共同享受人生過程的美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