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漁村信仰日常 社寮福德宮以手路菜延續人情味

只有基隆人才懂的犒軍滋味──社寮福德宮每月儀式凝聚在地情感,副市長也親手下廚參與

在基隆正濱漁港繽紛的彩虹屋對面,坐落著一座低調卻深具地方意義的小廟──社寮福德宮。這座守護漁村百餘年的土地公廟,每月舉行一次「犒軍儀式」,由一群地方志工媽媽親手烹製傳統手路菜,以感謝神明與兵將一年來的庇佑。這項充滿人情與信仰的民間習俗,不僅延續傳統文化,更凝聚社區情感,成為漁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溫暖日常。

在犒軍儀式中,特別邀請基隆市副市長邱佩琳親自參與備料與料理過程。邱副市長表示:「看到志工媽媽們數十年如一日地投入宮廟事務,真的令人敬佩。這不只是信仰的表達,更是一種生活的傳承。」她與志工媽媽們一同包料、備菜,笑聲與熱氣交織,展現地方政府對基層文化的高度關注與支持。

這群平均年齡超過七十歲的志工媽媽,多為早年參與過宮廟鼓陣班的成員。隨著年歲漸長,雖已較少出陣,但她們轉而用料理的方式延續信仰能量。一道道充滿心意的家常菜,從備料到擺盤都不假他人之手。像是手工特色料理草仔粿、蘿蔔糕、炸春捲與紅燒魚等等..,每一道料理不僅口味道地,更飽含她們的用心與默契。她們說:「每個月這一天,不只是祭拜,更是我們見面、團聚的日子,感覺像一家人一樣。」

犒軍儀式結束後,大家圍坐在宮廟內外共享豐盛桌菜,氣氛溫馨熱鬧。這不僅是神明的祭品,更是一道道牽起地方記憶的文化滋味。

社寮福德宮的犒軍文化,是基隆少數仍保留的月例儀式之一,也是地方信仰與居民互動最緊密的時刻之一。透過活動紀錄與影像傳播,希望更多年輕人能認識、理解這份屬於基隆的日常人情味。

延伸閱讀